內容來自sina新聞
易憲容房貸實施新政投資者會如何選擇?
◎易憲容
國慶長假前央行和銀監會出臺的房貸新政,實質是先通過對住房消費的全面泛化,即凡是還清銀行貸款的住房投機投資者,再進入市場購買住房可享受按揭貸款的優惠條件,以此來釋放住房消費,同時達到住建部所提出的市場"去庫存化"的目的。
對此,有房地產市場人士認為,國內住房市場可能出現2008年底~2009年那樣的 "驚天大逆轉",有些人鼓吹房價上漲,以此來左右買漲不買跌的住房投資者;國內銀行則選擇性落實房貸新政,把政策的實施重點放在還清已有住房貸款的住房投資者,讓其再進入房地產市場享受按揭優惠。但此時最為重要的是要評估住房投資者會如何選擇,這才是決定房貸新政的效果以及去庫存化目的能否達到的關鍵所在。
那麼,對於房貸新政,國內投資者會如何選擇呢?會像2008年131號文(編者註:即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》)出臺之後那樣湧入住房市場?還是會與往年不同?如果不同,其原因又何在?
首先,要認識到目前市場的房價總體是過高的。對於多數真正的住房消費者來說,很難有足夠的支付能力進入市場,所以,房貸新政主要針對的對象是泛化瞭的住房消費,或可稱為所謂的改善性住房消費,或實際上是已經持有住房(不管持有多少套),但沒有銀行住房貸款的投資者。歸根結底,新政的主要對象會是住房投資者,隻不過叫法不同而已。
但對於這些住房投資者來說,心中一定會判斷央行為何出臺超出市場預期的房貸新政?其目的是什麼?是為瞭幫助住房投資者進入市場後有利可圖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
在新的住房投資者沒有進入之前,國內相當大一部分住房消費者已經被擠出瞭市場。一旦新的住房投資者再進入市場,將促使房價再上漲,而這會讓更多的住房消費者被擠出。因此,新的住房投資者如果想把接手的住房傳給真正的住房消費者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
這樣說來,新進入的住房投資者隻能指望下一波投資者來接手,但假如沒有下一波接手者,那麼投資者新購的住房可能就會套在自己手上。也就是說,新的住房投資者進入市場之後,房地產開發商會大獲其利,地方去庫存化的目標得以現實,但住房市場的風險則轉移到新進入的投資者及銀行手上。
其次,國內銀行為何對房貸新政的"認貸不認房"標準十分感興趣,而對按揭貸款利率及杠桿率降低不感興趣呢?因為"認貸不認房"會鼓勵住房投資者盡快還清以前的住房按揭貸款,降低銀行的風險,也可讓住房購買對象全面增加。相比之下,銀行對首付比例降低的興趣並不大,更不用說降低貸款利率瞭。以此來看,銀行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盈利,還會十分註重住房市場的風險性。
可仍然不排除會有激進的住房投資者不這樣想:2008年的131號文之後,進入住房市場的投資者個個賺得盆滿缽滿,今年的房貸新政恐怕同樣會創造類似的奇跡。但任何投資都是面對未來,而未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市場的不確定性。當前國內房地產市場房價過高、部分地方已出現泡沫,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。
值得警惕的是,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房價暴跌,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房地產泡沫破滅,最近黃金及原油價格暴跌,都是一個道理,沒有誰能夠改變市場的內在法則。投資者一直以為有例外,這就是為何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。
金融市場的風險隻能分散及轉移,卻是不可能消失的。假如投資者受優惠政策的刺激進入到房地產市場,卻又不能把房產再轉移出去,那麼住房市場的風險就停留在新進入的住房投資者手上。
早幾年的國內住房市場,投資者總是以為購買瞭住房一定能夠賺錢,而且這被許多認為是經驗之談。如果有個別投資者購買的住房賺不到錢瞭,就出現"房鬧"現象,而這些投資者每次"房鬧"總是會鬧點名堂,都歸結於政府對市場管制過多,否則投資者購買住房豈能不賺錢?盡管這些"房鬧"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為不恥,但找上這個理由也不是沒有一點正當性。但當前條件下進入市場,這些條件已經不存在,如果住房投資者未來虧損,要以"房鬧"來彌補恐怕不會容易。這同樣會成為投資者是否進入市場的考慮因素。
就目前情況來看,國內住房市場及金融市場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,國內住房市場嚴重過剩,投資者是否會按照房貸新政的期望進入市場是相當不確定的。這不僅在於住房信貸政策實質性優惠不大(如按揭利率),也在於國內住房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增強。正因為如此,靜觀恐將是當前住房投資者的基本態勢。
(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銀行信貸條件所研究員)
>>新浪樂居樂動金秋大型看房團啟航!15線路,近百樓盤!包吃包喝包車!【點擊報名】
>>央行放松首套房認定調查,歡迎您的參與!
新聞來源http://bj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10-14/07392943113.shtml
- 炒作手法缺錢急用哪裡借錢 代墊信用貸款 鶯歌房屋借款企業貸款利率
- 大溪汽車貸款 基隆房屋借款 適合學生汽車貸款方式信貸年息
- 信用貸款利率年息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土信貸高雄杉林土信貸 重劃區土地任何問題免費諮詢